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音響室閒聊(2)
面對人生,我是Less is More哲學的信仰者,
套用在音響觀亦同,核心思想就是極簡,
例如,我只用綜擴而不用前後級,我只用CDP不用CDT+DAC
我當然試過數位訊源分體機和前後級,但後來都放棄了,
為什麼?
因為以我的財力無法追求極致的hi end境界,
那這樣還不如盡量極簡器材,集中火力,
除了減少各分體機之間線材傳遞的損耗,
更因為線材使用量較少,可以集中預算購買較優質的線材,
器材數量變少,不用買這麼多層的音響架,
可以集中預算買較優質,層數較少的音響架...
器材數目變少了,但是整體品質卻提高了,
這就是我的Less is more哲學
但是,不該妥協之處,仍然是該有所堅持,
例如唱頭放大器這種最需要'安靜"的玩意兒,
讓它獨立出來是有其必要的
另一個例外則是超高音,
但沒辦法,這東西我接上去就拔不下來了,
代價就是需要多付出一對與超高音價格相當的喇叭線接駁
也許有人會問,何不訂做超高音跳線?
但一來,超高音跳線長度特殊,買進肯定淪為傳家寶,
二來,在主系統我只用廠製線,
市面上幾乎很難找到廠製超高音跳線
是的,
副系統可以隨便,雞線接著也聽爽爽,
但在主系統上,我只用廠製線
什麼切售線,手工線個人是敬謝不敏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
你可以列出100個廠線不好的理由,
我尊重你的想法,但不用來說服我
我就是只用廠線
為什麼?
很簡單的兩大理由,
1. 穩定 2.CP值較高
第一點就不用說了
但是第二點 大多數的人一定不認同,
但說也奇怪,莫非我遇人不淑?
聽過各式各樣的線材,
我發現廠線整體而言出好聲機率遠比什麼切售線手工線高,
尤其是越高價越有這種趨勢
我想這和線材製作門檻低有關,
造成仿間充斥著太多阿里不達的線材,
沒有門路和一點運氣的話,消費者要不踩到地雷實在難矣
難道廠線沒有地雷?
有,雖然機率遠較切售線手工線低,可也不能說少,
但是和後者相較,至少要拋售時在二手市場平均價值較高,
淪為傳家寶機率遠低於後者,
是的,
也是有二手市場價值很高的切售線(例如MyAV R大手工線),
但畢竟是極少數,一根手指數的完兒
所以我覺得廠線CP值高多了
最後,其實我也是簡樸音響的信仰者,
但我心目中的"簡樸音響"並不等於"低價音響",
而是在個人能負擔的預算內,尋找自己想要的聲音,
並在預算內達到最大效益,這才是我認為簡樸的真諦,
很多時候,猶豫不決,患得患失,
很容易造成"花小錢=浪費錢"的負面效果,
與其在那邊陷入地獄式的換機無限輪迴,
不如鎖定目標,一次到位,確定那是自己想要的,買就對了
以咖啡的例子來說,
通常單品手沖入門,都會推薦濾杯濾壺+小飛馬or小飛鷹磨豆機,
5000以內就打死,
但若是問我,我都會建議磨豆機直接買日本的Fuji Royal R220,
(前提是真心想自己沖出一杯好咖啡,
而非為了想當文青,把咖啡當成必要"道具"或"配件"之類的...)
因為用R220研磨出來的咖啡粉,
完全不是小飛馬或小飛鷹可比擬的,
在R220的研磨下,能讓咖啡豆盡情釋放本身風味,
達到最大的效益,
且R220的價位也僅15000不到,
就算是學生,努力存一陣子要買都沒問題,不如一次到位,
而非屈就於小飛馬小飛鷹之流,需忍受較次等的研磨品質,
浪費了咖啡豆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簡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